七律·三過輪山

一座城的歷史,一座山的見證。

癸卯五一遊同安,再登大輪山,因有此吟。

旭日蒼巒傍邑郊[1]
山川毓秀歷年遙[2]
禪堂[3]清淨飛金瓦
魁閣[4]崔嵬薄碧霄
筆塔[5]孤標松倚石
瀛洲[6]鼎峙鷺翔潮
碑亭[7]漫漶溪橋[8]
聖蹟[9]文祠[10]互益饒[11]

1
2
3
4
5
6
7
8
Hiok-ji̍t tshong-luân pōng ip kau,
san-tshuan io̍k-siù li̍k liân iâu.
Siân-tông tshing-tsīng hui kim-uá,
Khue-kok tshui-guî po̍k phik-siau.
Pit-thap koo piau siông í si̍k,
Îng-tsiu tíng sī lōo siông tiâu.
Pi-tîng bān-huān khe-kiâu tshik,
sìng-tsik Bûn-sîr hōo ik-jiâu.

  1. 蒼巒傍邑郊:大輪山位於廈門市同安區城區東側。
  2. 歷年遙:同安自五代後唐長興四年(933)由南安縣大同場升格爲同安縣以來已有千餘年歷史,是廈門和金門的母縣。
  3. 禪堂:指位於大輪山麓的梵天禪寺,該寺爲閩南名剎。
  4. 魁閣:指梵天寺魁星閣。
  5. 筆塔:指東溪對岸的文筆塔,始建於明萬曆年間。因同安自宋代蘇頌以後文風不振,當時的同安縣令洪世俊爲此在同安城東南的鳳山修建五層石塔。明·黄鳳翔《新建石塔記》:「鳳山石塔爲黌宫建也。泉山川磅礴,人文駿發,自郡治而外,則首同安,其黌宫居邑治西北隅,而東南鳳山拱焉……自蘇丞相後,大魁鼎輔,尚爾寥寥,盍營筆峰而聳之,庶以助風氣幹昌運」。
  6. 瀛洲:指丙洲、廈門、金門三島在古同安縣境的地理位置成三足鼎立之勢,猶如蓬萊、方丈、瀛洲三座仙山。明·池顯方《丙嶼訪陳嘉揚》:「禾洲(嘉禾嶼,即廈門島)浯島(即金門島,注意需和今屬漳州龍海的浯嶼區分)湊三神」。
  7. 碑亭:指大輪山下東溪旁的同歸所碑亭,今位於育才中學校門旁。清順治五年(南明永曆二年,1648)八月清軍攻陷同安,百姓死傷無數,同安三秀山僧人無疑等將部分遺骸安葬於「梵天寺左前里許」(《同歸所碑記》)。
  8. 溪橋:指五顯第一溪橋。該橋始建於元代,是同安現存最古老的石橋之一。
  9. 聖蹟:指大輪山上的「聖泉」和朱熹「瞻亭」等石刻。《康熙同安縣誌》:「聖泉在梵天寺後虎孔下,冷沁心脾,能療暑毒,大旱不涸,年久泉失,故處僧法海乃尋得之,鐫記于石」。明·何喬遠《閩書》:「大輪山……又有……朱文公『戰龍松瞻亭極目』七字,皆爲勝蹟」。至明代僅存摹刻的「瞻亭」二字。
  10. 文祠:指大輪山上的文公書院,爲供奉朱熹的祠堂。朱熹曾任同安主簿。
  11. 互益饒:相互增色。